1.清汤牛肉面
天气冷了,在寒风中踯躅,便想起好久没吃兰州拉面了。那种勾魂摄魄的香气,总让人不由自主的思念。
据说,兰州拉面始于清朝光绪年间,系回族老人马保子首创,,以肉烂汤鲜、面质精细而蜚声中外,有一清(汤清)、二白(萝卜白)、三红(辣子油红)、四绿(香菜绿)、五黄(面条黄亮)的五大特点,是兰州历史悠久、经济实惠、独具特色的地方风味小吃。
拉面的种类较多,有宽达二指的“大宽”、宽一指的“二宽”、宽如韭叶的“韭叶”、细如丝线的“一窝丝”、呈三棱条状的“荞麦棱”等,食客可随爱好自行选择。而无论多么细,兰州拉面的面条要求韧,俗称“有劲”,要求煮好后,在碗里能“站住”,也就是用筷子一捞又放下,面条能在碗里保持直立的形状片刻,否则就是“没有劲”,拉出来的面就不合格。有顺口溜云:“拉面好似一股线,下到锅里团团转,捞到碗里莲花瓣。”
拉面正宗不正宗,关键是汤味。据说正宗的兰州拉面,其牛肉汤是用青藏高原特产的牦牛肉、骨、筋等,再辅以二十八种天然香料以特定比例配制后,精心熬制而成。食过高寒植物的牦牛肉,自有不同一般的鲜嫩肥美;而最要紧的,是煮汤时除肉外,更要投放大量的牛骨。“敲骨吸髓”不是个好词儿,但正好说明精华所在。汤里若没有骨髓,绝对算不得“正宗”。这样熬出来的汤,汤汁清爽,诸味和谐,视之清澈尝之香浓。
西北人喜食辣,食兰州拉面不放辣椒不是地道的吃法。兰州拉面的辣椒也是很有讲究的。辣椒粉必须是产自甘谷的“七寸红”,磨得既不能太细也不能太粗。放入容器,加适量芝麻,将足够多的食油烧沸,边烫边搅,让沸油将辣椒均匀烫透,烫出香味方可。油凉了不行,油没有辣味;油沸了也不行,辣椒糊了,就成黑色,等于废品。这样的红油芝麻红辣椒放到碗里,辣椒和红油漂在汤上,不与汤相混合,汤依然是清的,而用筷子挑起面条,辣椒油附在面条上,红光闪闪,十分馋人开胃。
冬天吧,这样一碗热气腾腾的清汤牛肉面放在面前,汤上漂着鲜红的辣椒油和翠绿的香菜和蒜苗,几片白萝卜杂于红绿之中显得纯白,面条光亮透黄,牛肉柔韧鲜香,轻吮慢吸间,顿觉鲜、香、辣、咸、滑五感融一,从喉头直沁入五脏六腑,浑身热酥酥地,恍如微醺之状,与幸福类似。
回族人认为牛吃百草,所以牛肉能治百病,“一天一碗牛肉面,力拔山兮气盖世”,不知道是不是真的。